我国最高级智库面临尴尬境地 看领导脸色行事 &=r"`><d
^U[YA59L
一个最高级别智库的成立,将改变中国智库格局。但是细究发现,这个新智库并没有促使更多的空间被释放出来。 lMw_C-S,
GDc"
8@w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刘洪庆 发自北京 n[jbQ_f[]
`>a.H6MP7
隐退一年之后,71岁的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再次出山。这一次,他有了一个新的头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 *a=U+TXA
^L:\RUb
国经中心,这个经温家宝亲自批示成立的机构拥有超级阵容。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王春正、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厉以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等数十位官员、知名学者、央企负责人位列其中。 3fS1hxk
QMu
ZI=g
“我只参加了一次会议,内容处于保密阶段,下一步具体怎么走,仍未明确。”4月6日晚,厉以宁在电话里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I `d?
o4>Jti_E.u
其实,早在成立大会上,曾培炎已经为国经中心标明了方向:着眼于国际经济方面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研究。“中心将架设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桥梁,加强同国内外智库、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扩大中外经济合作服务。”曾培炎如是说。 *sNF3bubw
.R0]+DUxv'
同时,国经中心还列出包括金融危机第二轮冲击波的可能性、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美战略经济合作、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俄中亚能源资源合作研究、各国政府决策机制及智库在政府经济决策中的作用等亟待重点研究的19个课题。 `L@,@DaQPP
>]b-d%h>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民众对于中国专家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称其为“砖家”。国经中心的成立,致使外界对其发展方向充满期待。 '/ZGv$ $
nmlu AY(?
中国智库的尴尬 0I
8_J9
m)IQqMG
早在国经中心成立的前一天,3月19日,新华社《瞭望》杂志撰文批评中国智库专家两年来在经济预测上的拙劣表现。 jBEi0B*
f<p2p
%)
《瞭望》称,2007年底,社科院某位经济专家强调4%是中国通胀承受极限,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起落。两个月后,CPI达到8.7%的高值,2008年急转下跌到12月份的1.2%;2007年底,次贷危机来临时,学者又提出“对中国影响不大”观点;2008年7月,国际油价冲击每桶147美元时,国内的能源机构专家几乎统一口径预测年底油价冲到每桶200美元,而最终35美元的新价位才棒喝住了这一切。以致于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直言“淘汰一批经济专家”。
JoK5jQ
.}
TO8.[(W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多端,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做到快速调整。曾培炎说:“这是对各国智库谋划能力的考验。” iE 4(Cn !
26
.$' R
“公共政策越来越复杂。民众对公共政策的形成关注度越来越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说:“这对公共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筛选出正确的专家判断,避免政策重复,是当前的一个紧要任务。” W+imU{&zb
"fgZ^&y |